第一篇:《爸爸劉墉拜托我考零分》讀后感
《爸爸劉墉拜托我考零分》讀后感
今天的語文課,老師給我們說:以后的每周周三,我們都會去閱覽室看書。
讀書時,室內(nèi)異常的安靜,我們班平時都是很吵的。大概,可能這是在閱覽室吧。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劉墉拜托我考零分》。
只要看看文章的題目,大多數(shù)人就會好奇心涌動。俗話說:好奇害死貓。還有爸爸拜托孩子考零分的?我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立即去讀它的。
劉軒寫的這個爸爸讓他考零分的故事,的卻從不同角度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
劉軒的爸爸敢鼓勵孩子考零分,相信我們的家長只要沒喝高了,是不會這樣跟孩子說話的。子女成龍成鳳是我們共同的期望。誰會把孩子拉下水,說如此不著邊際的話?即使與學(xué)習(xí)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家長往往會期待孩子做到完美,什么都是強項;即使不現(xiàn)實,也會在心里默默的有種期待。俗話說:莊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家長的心結(jié)就是這樣。
搞不清楚我們思想上的差異原因,總之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的。水平有限,之就事論事說說孩子吧。父子之間考零分的約定,有一個條件就是:遵循必要的考試規(guī)則,試卷必須答完,不能交白卷,也不能留著題目,更不能離場脫逃,不能違規(guī)。劉軒竊喜。一次又一次努力學(xué)習(xí),保證自己每次都能避開正確的答案而能答錯,一次又一次的向零分沖刺。最終劉軒經(jīng)過努力學(xué)習(xí),終于考了零分。
謎底揭開的那天,就是終于劉軒考到零分的那天。劉墉把考滿分的要求換成考零分,在劉軒的心里就覺得非常容易接受,并為此去努力。
有這樣的父親才有這樣的孩子吧。如果我們的孩子跟你有這樣一個約定,你覺得他會按約定行事嗎?他能堅持到底去拼搏嗎?……很多問題可能都會隨機出現(xiàn)。但其中的智慧我們不妨學(xué)習(xí):解決問題時可以從它的對立面出發(fā),而不要以為采取正面解決的方式。我們形成的思維定式有時對問題的解決的確不利。
人有時很偉大,有時又很荒謬?;闹嚂r不一定沒道理。
第二篇:讀《爸爸劉墉拜托我考零分》有感
爸爸教育孩子的智慧
嶗山區(qū)漢河小學(xué) 祁麗娜
讀了《爸爸劉墉拜托我考零分》這篇文章,我對作者的爸爸的教育機智佩服的五體投地,文章講了他的父親能針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順勢利導(dǎo),順應(yīng)孩子的愛好和不足,憑借自己的教育機智,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引入正軌,最終使孩子考上了哈佛大學(xué)的故事。
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在12歲時,愛做白日夢,厭學(xué)調(diào)皮,每天憧憬的就是變成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成績糟糕總得c,父親就與他長談,并希望他考零分,如果能靠零分,以后什么事都聽他兒子的。結(jié)果,他考零分卻總不能如愿,因為他會的就有足夠把握答錯,而不會的就總會蒙對,所以得不了“0”分。為了得“0”分,作者開始學(xué)習(xí)課本知識,最后通過努力,終于得了“0”,同時他也就掌握了全部知識獲得滿分。作者也就是這樣上了爸爸的當,也學(xué)好了功課,以致獲得了后來的成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智慧是無處不在,作為教師和家長在遇到問題時,只要我們善于用愛心去感悟,去探索,就可以找到“扭轉(zhuǎn)乾坤”的辦法,獲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那就讓我們努力去試一試吧!
第三篇:劉墉讀后感
劉墉讀后感
寒假期間,讀了劉墉的很多作品,收獲不少,劉墉讀后感。他的作品百分之九十都是以散文、故事的形式給予總結(jié)、升華,有深度而又不脫離現(xiàn)實,所以,他的作品很有看頭,對于點滴小事的細膩,加上到位的分析,看他的作品,看著看著會給人一種豁然開來的感覺。
劉墉先生的作品,適合各種年齡階段的人閱讀,只不過是各種經(jīng)歷的人讀起來領(lǐng)悟不同罷了。
《螢窗小語》是劉墉先生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題材都是取自平凡人的簡單生活,用最簡練的方法解讀了人生,讓人可以靜心體會,從而可以讀出一種平和的心境。
《我不是教你詐》這部作品是劉墉先生的“處世學(xué)”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對世間百相的解釋,告訴你不吃虧或少吃虧的學(xué)問。這是針對社會現(xiàn)象所寫的內(nèi)容,每個故事都可能切中利弊,每個分析都可能深入人心,它的目的不在于立刻改變什么,而是慢慢的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套用劉墉先生的原話:“我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看清世事,是教你更技巧的堅守原則,是教你保護自己,且在風(fēng)雨狂瀾中,做個中流砥柱?!?/p>
《點一盞心燈》是《螢窗小語》的延續(xù),文章大部分是以第三人稱寫的小故事,那里面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做夢的少女、歷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兵和艱苦奮斗的商人,以及作為一般人稱的老張、小王,可以被替換為每一個讀者,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大部分是作者從海內(nèi)外新聞中擷取的真人真事,在每一個故事的背面都有它深一層的意義,正如作者所說:“這本書適合幾歲的孩子到80多歲的老人,從中都能得到屬于自己的趣味和結(jié)論,它是一扇門,向讀者敞開著,進門之后的亭臺樓閣,花鳥魚蟲,則請各位細細尋找,自己游歷了?!?/p>
《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肯定自我》這三部分是寫給青年人的,但也是身為父母閱讀的好作品,在這部分內(nèi)容中,作者寫出了自己的孩子在成長時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在各種問題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以書信的方式,殷切的叮嚀,教導(dǎo)著他那走向成年的孩子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如何對待紛雜的社會;如何去愛別人;如何去接受別人的愛;告誡年輕的孩子如何戰(zhàn)勝自己的惰性、克服依賴心理;如何尋找生存自保之道、使自己走向成功。年輕人可以從中學(xué)到生存進取的態(tài)度,為人父母可以從中領(lǐng)悟些育人的方法。
劉墉先生的作品還有很多,例如《愛不厭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靠自己去成功》、《愛原來可以如此豁達》、《點滴在心的處事藝術(shù)》、《漂泊的人生》等等。
劉墉先生是一個從平凡走向輝煌的人,他的作品有些文字的確是露骨的,直白的,但是他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同各種身份不同經(jīng)歷、像多棱鏡一樣展示著他自己的各個方面,不能說看了他的作品一定就會在人生的期盼上穩(wěn)贏,但是至少會多一分勝算,多一份信心和力量。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lǐng)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nèi)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chǔ)上發(fā)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fā),還要弄清論據(jù)和結(jié)論是什么。如果 ……此處隱藏2988個字……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第四篇:繪本《短耳兔考零分》讀后感
繪本《短耳兔考零分》讀后感
五月參加安康的活動幸運的得到了《短耳兔考零分》這本繪本,和女兒讀過以后勾起了我很多學(xué)生時代的記憶。
時間過得好快啊,轉(zhuǎn)眼間我已經(jīng)畢業(yè)了14年了,想想學(xué)生時代盡管有繁重的課業(yè)和考試,但是也是很快樂的無憂無慮的。記得小學(xué)和初中的時候,我效仿二姐,在考試前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把第二天考試的書枕在枕頭底下,到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拿起書用雙手拍一下書張開到哪頁就要仔細看,考試肯定會有這一頁的內(nèi)容,也不知道準不準,反正我是看二姐這樣做我也這樣做了,現(xiàn)在想想真是可笑啊。
考試固然都會緊張的了,但是在大學(xué)的時候考試就覺得很輕松了,就是為了及格,有時候為了拿獎學(xué)金在考試前一個月用用功就可以了,我最緊張的反而是體育考試,因為從小到大對體育就不感興趣,也沒有什么運動細胞,大二的時候就是因為體育成績不及格而沒有拿到獎學(xué)金。有些同學(xué)也會像我們繪本里的短耳兔一樣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去拜訪一下老師,反正我還是很誠實的,不及格就補考唄,還好補考倒是及格了。
我問女兒“短耳兔把另一個冬冬的考試卷藏起來對不對???”“不對”,“那如果是把自己的考試卷藏起來對不對???”女兒竟然說“對”,現(xiàn)在女兒才是小班,考試什么意思她還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作弊是什么意思,卻也知道考100分比零分好。在去年的時候女兒做數(shù)學(xué)題做好了讓我給評分,在確定沒有錯誤就給了100分,女兒都在后面加一個零說要得1000分,其實無論是考零分還是滿分,只要是自己的真實成績就坦然接受,這次沒有考好下次努力。不管怎么說,在現(xiàn)在應(yīng)試教育體制下,分數(shù)對學(xué)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再有2年女兒要讀小學(xué)了,不知道我會不會也和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把分數(shù)看得那么重,現(xiàn)在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第五篇:劉墉超越自己讀后感
《超越自己》是作家劉墉寫給剛考上紐約史岱文森高中的兒子劉墉的一百一十六封書信,信中針對而這些每日生活所遭遇的事件加以發(fā)揮及引導(dǎo),寄理于情的的字字句句,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愛,教會,期許,劉墉超越自己讀后感。
超越自己,這句簡單的話概括出來了所有成功人士的秘訣,他們有勇于超越自己的沖勁。那么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成功呢?因為他們難以把喔機會,因為拖延的毛病﹔容易滿于現(xiàn)狀,沒有更高的理想﹔不敢面對未來,因為缺乏信心。為什么不能成功?一句話,因為不能超越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經(jīng)驗,在幼兒期,沒有人比我們走路,我們卻是這自己站立,不斷站立,不斷跌倒,不斷站起,不斷試步終于能從爬的階段,走入走的時期。然而,我們對此也不滿足,又要學(xué)習(xí)跑。那么為什么在我們能早,能跑,能寫,能說之后,卻丟掉了自己原先具備的不斷超越的沖勁呢?
因為這是上天的安排,讓我們在具備了謀生能力后,就很少有繼續(xù)超越的想法。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心做一個普通的凡人。
只有少數(shù)人會說﹕“我不要做一個普通人,我要超越自己?!庇谑?,在這種努力與信念下,他們將自己提升了并且隨著不斷地超越,他們做出了世人無與倫比的成就。他們就是前面說的那些成功人士。
所以劉墉說﹕“在整個奮斗過程中,我認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尤其是那些收受盡呵護的年輕人,為了獨立面對未來,他們必須戰(zhàn)勝自己的惰性和依賴心。這種毛病若不根除,無論在父母的逼迫下成績,功課有多好,將來都難以成功?!@個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殘酷得甚至不能給失敗者一點點的同情……你必須成功,因為你不能失??!這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卻給人耐人尋味的道理。
我用三句話概括了這些內(nèi)容﹕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
創(chuàng)造自己個人的風(fēng)格!
肯定自己是個不可或缺的存在!
假期中,閑來無事,我就在網(wǎng)上看了一部劉墉先生的“處世學(xué)”代表作——《點滴在心的處世藝術(shù)》。劉墉,相信大家對他都不陌生,《點一盞心燈》《超越自我》《人生的真相》等作品我們耳熟能詳,在《讀者》之類的文學(xué)雜志上也常常能看到他的大作。我剛剛看到這部書的內(nèi)容時,就被其中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了。在這本書中劉墉先生透過十五個生動的實例,談了在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該怎么迂回前行、欲擒故縱,以退為進,大智若愚,讀后感《劉墉超越自己讀后感》。這本書雖然語言辛辣,但辛辣的有大智,能教大家怎樣以處世技巧創(chuàng)造“雙贏”甚至“都贏”的局面。雖然我們工作的環(huán)境沒有書中那樣復(fù)雜,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也不需要像他們那樣勾心斗角,但其中的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也還是需要的。
比如說書中講到這么一段:最近在臺北,有一天我去銀行辦事,旁邊來了個中年女士,也在詢問事情,鼻子旁邊粘了一大塊鼻屎,她居然不自知。
我正想是不是該提醒她,卻見里面的小姐回身抽了一張面紙,然后笑嘻嘻地對那女人說:
“來!如果您不介意,我?guī)蛡€小忙。”
那女人還沒會過意來,小姐已經(jīng)一伸手,把她臉上的鼻屎擦掉了。
“有臟東西嗎?”女士詫異地問銀行小姐。
“沒什么啦!沒什么啦!”小姐笑笑。
請問,為什么銀行小姐不提醒那女人:“您臉上有鼻屎”再送給她一張面紙,讓她自己擦干凈?
為什么她幫了忙,擦掉那么一大塊鼻屎,卻又說“沒什么啦”?
處世的藝術(shù)是雙向的,從正面想,你要避免別人見到自己不光彩的時候,好比早上沒化妝或晚上卸了妝,就不出門。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則應(yīng)該避免在這個時間去敲人家的門。
千萬別以為朋友不如意,由公司大老板變成賣蠔仔煎,你呼朋喚友去吃,是照顧他生意。
你先要想想他的個性,想想跟他的交情,免得他非但不感激你,還覺得你在損他;改天他東山再起,可能避免跟你往來。
心知肚明就別說了。
遇到以上這種情況,我好像也只能想到直接提醒她臉上有什么臟東西。如果跟對方關(guān)系比較好,會伸手幫她擦干凈,但也會順便告訴她我為她做了什么,以便令她對我感激涕零。但從來不會想到還有另外的方式,既能避免尷尬,又能真心幫到別人。再反思我們的工作,有的時候,我們會嚴厲指責(zé)學(xué)生的常犯的過失,而不去顧及這樣是否傷害了他們的尊嚴。如果我們也能像這位銀行小姐那樣,處處設(shè)身處地地為學(xué)生著想,從他的角度來為他做點什么,也許這位學(xué)生的進步會大一點。
處世的藝術(shù)有時候就這么簡單,如同書里說的"接線生、接待人員"的禮貌,當侍者把湯不小心弄到你身上的反應(yīng),為別人做伴郎、伴娘和招待時應(yīng)有的考量;乃至在公園里為了避免尷尬而做的回避;以及身處弱勢時,怎樣顧全大局、忍一時之氣。也強調(diào)了“罵人容易,贊美人反而要小心”的道理,以及“以退為進”,主動把可能引人誤會,或?qū)ψ约翰焕那闆r“攤開來”的技巧??梢哉f這本書的內(nèi)容,有輕的,也有重的。在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后面,都可能有個大大的處世哲學(xué);而當那哲學(xué)運用巧妙的時候,則成為一種藝術(shù)。就像《翠玉羅生門》里,大家都贏了,沒有人輸。
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您“點滴在心”的會心一笑,也希望它能教您幾招“使最多人獲利、最少人受傷”的處世藝術(shù)。
文檔為doc格式